简体中文 | English

[测试] 你家孩子是“藤校苗子”吗?丨伙伴专栏

2020年09月04日

放下“小我”,看到“大我”

img1.jpg

如今,家长们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也期望着孩子能去到更好的学府享受精英教育。因此,不少父母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制定了漫漫爬藤计划。

但是,在这种期望之下,家长们往往有很多疑惑:

我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才会受到顶尖学校的青睐?
顶尖学校的教育,究竟强在哪里?

今天的伙伴专栏就由融尚南希伙伴管理合伙人 Nini 和大家探讨,大藤校需要的是怎样的孩子,大藤校想培养出的,又是怎样的孩子。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 IECA 认证专业会员
全球领导力培训公益组织 JUMP! 董事会会员
泰伯学院 Tabor Academy 现任校董
普利斯顿本科
前华北地区校友面试委员会主席
清华苏世民学院研究生导师

img2.jpg

首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申请美国学府需要提交的一份必需材料是推荐信(recommendation letters),除了学术推荐信外,学生可以再提交一些 Special Interest 特长或者 Personal 个人推荐信。常青藤学府达特茅斯的一位招生官曾经讲过一个关于推荐信的故事。她说,做了招办主任十余年,读过了上万封个人推荐信。大部分都是社会名流、政界商界大咖或者学校重量级的校董和教授,但她印象最深刻的一封推荐信,来自一位普通公立学校的清洁工。

这位清洁工用朴实的语言写道:他在这所有着近一千人的顶尖公立学校工作了20多年,这位申请者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特意和他以及他的清洁工团队打招呼并对话的小伙子。小伙子晚上如果最后一个离开教室,会主动把所有桌椅摆整齐,黑板擦干净,关窗户,关灯,然后把门带上。他能叫出清洁工团队所有员工的名字,并知道他们的喜好和故事。

清洁工写道,这样的小伙子是我心甘情愿在学校继续工作的动力——因为这所学校培养了非常 kind 的孩子,而 kindness 在当下社会是稀缺品。不出意料,这个申请者最终拿到了达特茅斯的 offer。然后这个招办主任说,她第二年收到了历史上最多清洁工写的推荐信。

img3.jpg

当然,这个 point 不应该是推荐信是谁写的,而是学生的哪些品性是顶尖学府以及社会看中的。接受了所谓的精英教育后,学校希望学生们带着突破自我、超越自身的大爱,去探索、钻研、影响、改变,目的是去回答一个 essential question:我将如何把世界变得更好?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利他精神”。

的确如此,不管科技如何发展,不管时代如何改变,有“利他精神”的人会给世界带来价值,也会因此找到自己的幸福感。

img4.jpg

第一,学术能力强。学术能力强体现在多方面:一方面是在读学校的成绩优秀。如果想冲刺大藤,一定是年级名次数一数二。在成绩优秀的前提下,学生要在感兴趣的学术领域有一些更加深刻的成绩。比如如果未来走科学路线,那么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实验室经历。这些都会给学术层面加分。

第二,学术能力满足的前提之外,学校更多看的是孩子的兴趣点与世界的直接关联,孩子所作的事情对世界产生的价值。大藤关注的是培养思想上的领袖,他们希望孩子是心怀天地的,他们不仅看中孩子自身的优秀,更看重孩子身上能让周遭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特质。

img5.jpg

下面给大家分享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之前拿到普林斯顿、耶鲁、斯坦福 offer 的一个男生。这个男生是公立学校的孩子,农村出身,家里在一个小村庄,那边经济条件不是那么富裕。这个男孩在北京读书,每个假期都回到老家。老家很多人养猪,母猪喂奶的时候动来动去会压死不少小猪,养猪的人也无法一直在母猪喂奶的时候盯着,这给养猪户的经济收入带来很大的损失。

男生看到这个问题之后,就想发明一个装置,防止母猪哺乳的时候翻来翻去,压死自己的孩子。他试了不同的木头、钢材,完成了一个小设备,并让很多养猪专业户用上了,母猪喂奶的时候给母猪套上,母猪就不会压死孩子了。在大学申请的文书中,男生着重讲述了这个事情。当然他平时成绩也很优秀,在学校是数一数二的学生领袖。

当年普林斯顿面试他的是我的一个朋友,他事后说,这件事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男生在讲这件事情的时候,重点根本不是通过这件事我得到了什么,而是我真的想做一些事情,真真切切帮助到我身边的人。

另外一个案例,这个同学拿到了包括哈佛、普林斯顿等很多顶尖学校的 offer。这个孩子当年在国际部读书,成绩数一数二,在学校参加了很多兴趣小组,他个人对环保和影视都非常感兴趣。他做了一件很大胆的事情:跟学校和爸爸妈妈申请了一个间隔年,想拍摄一个有关水的纪录片。

他成立了一个小型的摄像团队,自己作为总导演带着拍摄和导游,走访了中国的很多地方,花了半年的时间在每个地方深入地待一到两个月。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关注当地的水是怎么样的、是否有污染、跟当地居民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他把半年中收集的信息和素材,剪辑成了一个二十分钟左右的纪录片,回到学校后在学生大会上播放。这个纪录片其实没有用到很高明的技术,但是把中国不同地方水资源匮乏和水资源污染的问题和他自己对水资源问题的观察和思索都呈现出来了。

纪录片在学校造成了轰动。一些与实际生活离得很远的事情,被以纪录片的方式真真切切地展现出来,让同学们对水资源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这个同学申请的时候,这些独特的经历让很多学校觉得刮目相看,因为这是一个非常不功利的选择,通过实际行动,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和身边的人连接起来。

这些案例也能体现出拿到大藤 offer 的孩子们的一些共性:超越小我,看到了世界。行为充满了奉献和让世界更加美好的理念和使命感。

img6.jpg

从2014年左右在美国的高等教育界就有一个说法,就是美国的所谓精英学校其实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绵羊”。这个说法的来源是耶鲁一位 professor,他总结了美国所谓的精英教育,认为精英教育培养出的孩子,看起来光鲜亮丽,顶着各种各样的光环,但他们的认知和格局层面其实是非常迷茫的,也就是所谓的绵羊。他们随波逐流,不愿意走出舒适圈,突破自己的世界想到整个人类和整个世界。

这个定义其实很有意思,因为中国有一段时间也有一些人在抨击精英教育,说培养出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学生们非常懂得怎样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和优势,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完全不去想自己所处的社会、自己的国家、整个地球和人类未来是怎样的。这样的人视野是比较功利和短浅的。这也是教育界近些年在想办法避免的一个趋势。

img7.jpg

基于教育界对精英教育的这种批判,在美国,很多学府都针对这一点做出了调整。他们在招生评估的时候会格外去看孩子的品性,以及他们是否发自内心关怀社会、关怀自己周遭的环境以及自己利益之外的事情。

2016年开始,哈佛大学联合了很多其他顶尖大学,每隔几年就会推出白皮书,比如 Making Caring Common ,他们更多推崇的是一些发自内心对社会、对世界、对人类有贡献的大格局的孩子。

精英教育并非都是不好的,也不是接受过精英教育之后如果你进入律所、投行就代表你是个绵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优秀的绵羊”这两个定义讲的更多是一种心态和状态。经历了精英教育之后,做事情的出发点还永远都是自己,有非常低的逆商,无法承受失败,没有好奇心,不愿意跳出舒适圈挑战新事物,担心自己的光环没有了,这些人才是所谓的绵羊。他们担心的是自己看起来什么样,而不是他们能提供什么价值。

所以其实美国的大学在意的不是学生做的事情有多么伟大,他们希望的是:你能从身边做起,从你的家人、你的社区、你的学校、你所处的不同 community 做起,你有没有想用你的知识你的力量你的能力,让你身边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img8.jpg

好多家长也问,如何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只“绵羊”,如何减少孩子的功利心,培养孩子的利他精神呢?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模版可以套用。但是以下几方面可以努力去尝试: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家庭氛围、父母和孩子身边的人都会对孩子的价值观造成影响。一般来说,功利心强的家庭,很难培养出功利心不强的孩子,因为孩子其实就是父母和家庭教育观的一面镜子。

第二,让孩子多去接触社会。多去见不同背景和文化阶层的人,多去经历不同的事,见得多、见识广的孩子,思维方式和格局自然就会提升。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好奇心,会用自己的所有能力去探索。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要靠周围的榜样,要靠父母和师长的引导,要靠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

img9.jpg

最后,我们谈谈“何为精英”。从传统的角度来理解,“精英”并不是指你有钱有势,它强调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比如所谓的“贵族精神”和使命感。使命感是超越自身的,是一种更加宏观,对整个人类,甚至整个世界的关注。

可惜,真正理解并且做到“精英”的人,少之又少。之前我看过一篇文章,一位母亲把儿子送进了藤校,儿子成绩优异还得到了奖学金。但是有一天儿子和妈妈说,他要去西非的塞拉里昂,一个充满暴乱和传染病的地方做义工,妈妈很担心不想让儿子去。

儿子反问这位妈妈:“你家儿子不能去,那谁家的儿子该去呢?”

后来,妈妈终于悟出:我目送你进藤校的时候,是希望你将来有更好的生活(you have a better life),最后却变成,你想要一个更好的世界(you want a better world)。是我没有跟上你的成长。

这,也是我所认为的,精英教育的教育初衷。它的核心就是培养出思想层面的领袖,他们关注的点永远是作为个体,应该如何力所能及地让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img10.jpg

所以说,一个孩子一旦是放下了“小我”,看到了“大我”,心怀世界,那他离藤校就很近了。但是这样的一个状态也不是立刻就能拥有的,也不是适合所有人的,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是有差异的。

在这,我还想提起高晓松,他在之前一次的访谈节目中,抨击了一位清华的博士。这位博士虽然学历很高,但是依然纠结该从事什么工作。高晓松就认为,“你已经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但是你的眼界只局限于自己找什么样的工作,而不是去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好。”

我想,这也是当代教育最可悲的地方,名校一代代传承的精神和胸怀,到如今竟变得如此浮躁和势利。

在线营销
live chat
在线客服系统
web对话
web聊天
客服软件
live chat
web对话
live 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