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的孩子都在干什么?
四岁的孩子都在干什么?一般的小朋友应该是在上幼儿园吧。
最近,一名台湾4岁小朋友举办了一场粉丝会。这场粉丝会视频被疯传。视频里,这个孩子被称为“天才曦曦”,曦曦在父亲的主持下,坐在一块白板前面,举着话筒,回答着成人粉丝们所问的问题。
4岁的小天才是如何与成人粉丝对话的呢?
粉丝问:外面竞争对手那么多,我们该怎么办呢?
曦曦答:物竞天择是自然法则,没有追赶,你不会奔跑,没有竞争,你不会成长。做大事业,你不能要求保护,受保护的孩子,永远长不大。这样你懂吗?
收尾的这句,是爸爸要他在每次回答完问题之后都要加上的一句:这样你懂吗?
无论是什么问题,似乎曦曦都能给出答案。但并不是每个问题他都能理解问的是什么,比如有人问他“工作不顺利怎么办”时,他就没有听懂问题,转头问爸爸,“她说什么?”
最后,陈爸爸把问题化解成:“逆境怎么办”,有了关键词“逆境”,曦曦的答案就脱口而出了:人一定要学着走逆境,而且愈年轻愈好。因为逆境,才是真正学习成长的机会。
诸如此类有关人生,有关成人世界的苦恼,大人们问出来,4岁的孩子像是指点迷津一样,回答一些鸡汤话语,每个回答都会换来现场众人的热烈鼓掌。
抽象思维能力的萌芽正常是5-6岁。即便是早熟的4岁孩子,开始建立抽象思维,但也不可能理解这么多抽象的词汇,什么是逆境,他真的懂么?又能懂多少?
其实,现场的大人们鼓掌,并不见得是因为回答对他们有指点之用,而是在于看着这个年仅4岁的孩子像“人生导师”一样,来解惑大命题。这,让他们觉得很神奇,很天才!
有网友说:这哪里是什么粉丝见面会,这分明是耍猴会。
意思差不多,可以说是一场曦曦父亲主导下的晒娃大会。
视频的结尾是曦曦父亲以无比自豪的语气问大家:“他现在4岁,请问哪一家幼稚园可以教成这样?”
这场大会上,爸爸觉得自己是个伟大的父亲,现场的观众们觉得这是一场会见天才娃娃的机会,或许回到家后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学曦曦了。
什么是天才?像机器人一样,煞有介事地回答几句金句就算是天才了吗?如果这样就是的话,那门槛也太低了些。
所以,让一个4岁孩子背大人世界的成功学鸡汤,意义何在呢?!陈爸爸为什么要教孩子这些呢?
曦曦爸爸名叫陈光,号称记忆大师,开有“陈光NBU国际记忆学院”,经常在电视台等开设讲座去宣传NBU记忆学的理论,卖记忆力相关的课程和书是他的主业。
在他所发布的视频里,有儿子曦曦2岁时背出50位圆周率的,也有孩子是天才的,基本上就是有了孩子之后,通过对孩子的展示,把自己的记忆学介绍给大家。
这不禁让人想起最近很火的“量子波动速读”。
孩子们在一个大房间里,快速地埋头翻书,也不知道翻书的时候看到什么了,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们指尖生风。
这么做的目的是据说学会“量子波动速读”的孩子,几分钟就能完整阅读几十万字,能复述书本的内容,还能闭着眼睛就和书本发生感应,即使戴上眼罩也知道作者传达的情绪和内容。
机构老师是这么解释课程的:“所谓量子波动速读,是利用了物理学上的量子纠缠理论,提高大脑的感知力,把书中的内容转化为图像来记忆。”
机构在宣传课程时都会用拗口的“术语”,再加上“神童”的精彩表演,最后再祭出什么诺贝尔奖、美国博士、英国专业教育理论等听着挺玄乎的介绍,如果还是无法取信,即自己都编不下去了,就说这是“大人无法理解,只有小孩才能感受到”。
之前就有“蒙眼识字、听声音识字”这类,最后都被证实是通过偷看等作弊手段完成的“奇迹”,业界也早有辟谣。但有些家长就是不服,一次次的交智商税。
儿童教育市场变得十分魔幻,和家长的催熟有很大关系,他们觉得:中国神童那么多,凭什么就不能是我家娃?
而这些伪科学的教学方法,让一部分想走捷径的人觉得找到了培养神童的简单方式,只要有钞票就能获得神奇的助学利器,造出具有超能力的神童。
这套理论就是现在版的揠苗助长,可悲的是孩子不是小苗,今年不长了,明年还可以换种方式继续种。这样的方式,对于孩子一生仅有一次的童年来说,太残忍了。
很多事实告诉我们,一些被这样催熟的孩子们,在初中时显露了厌学情绪,甚至还有小小年纪就被确诊为焦虑症、抑郁症的。
不只是国内家长在试图打造神童,50年前的德国就已在尝试超前培养、神童制造了。
当时的德国研究者以百所幼儿园的孩子为实验对象,采取两种不同方式进行教育:一半顺应天性的游戏教育,另一半推崇学科式的超前教育。最后,这些孩子上了小学后,发现那些早早学习的孩子们,并没有一直保持超前,他们到四年级后就开始下滑了。
教育就是几乎所有家长的软肋,不分国别。
在我们教育孩子的同时,我们也要看看国外的教育,比如教育强国的芬兰没有分数的竞争,更注重培养孩子个性;比如犹太民族注重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究精神;比如瑞典很早就让孩子学会植物、野果的名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比如美国小学生的体育课丰富多样……
那些无法接受孩子平庸的家长们,是真的不想接受,还是不能容忍我们自己平庸?答案还是十分微妙的。
如果家长们真的爱孩子,就应该观察他们真正与生俱来的优点,也包容他们的笨拙与缺陷,发现并发扬他们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