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English

那些初中就把孩子送去留学的家长,究竟有多大的教育野心?

2022年01月18日

最近两天,寄宿美初放榜,拿到 offer 对孩子们说意味着在11岁或者12岁的年龄就要离开父母到美国去读寄宿学校,开启一段至少10年的异国求学之路(初中2年+高中4年+大学4年)。

很多家长看到新闻会赞叹一句,这些孩子真牛,这些父母真勇,这我可真是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大多是“情”字当头,不舍得,不放心,不了解。很多父母还会加一句,算了吧,我可没有那么大的教育野心。

其实除了亲历者,没有人能确切知道这些低龄留学的家庭背后有着怎么样的教育动机,经历了怎样的抉择过程,最终又是否达成了他们的教育设想。作为身处一线的教育顾问,亲历了很多低龄留学家庭走过的这条路,聊起“初中阶段是否可以出去了?”这个问题,我竟然不知道该给出一个怎样的答案。

我把“如果你有一个11岁的孩子,你是否会把他/她送到美国去读寄宿初中?”这个问题发给了我的其他几位合伙人们,意料之外但也是意料之中,他们没有一个人直接回答我是与否。

img1.jpg

这是一个关于价值观的问题。

不瞒你说,我想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我是不会让我的孩子在初中阶段出去的,因为你知道的,我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我觉得亲情大于一切,一个孩子能和父母在一起并愿意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本来就很有限,这个时候,一家人必须整整齐齐在一起啊。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在他13岁之前,父母还处于权威期,我们的指令或者教导孩子还会接受并且重视,那么,一定要把握住这段时间去给他们定规矩,这个规矩不仅是面对校园生活的,也是未来面对人生的,我觉得没有人能代替父母完成这个使命。

等到这几年过了,进入14岁,孩子的叛逆期来了,父母的权威期也过了,那我觉得他们就可以去读美高了,这个时候,反而是不走不行了。不走的话,母慈子孝就要变成鸡飞狗跳了。

当然,说这么多,我也没和我老婆商量,如果她很想让孩子初中就去美国上学,那我估计我是不能反对的,毕竟,不能因为这个问题影响家庭和睦,大家都是为了孩子好。

img2.jpg

这是一个关于时代的问题。

我觉得时代在改变,去留学面对的挑战也在改变。在很多年前,我去美国读书的时候,能吃到一顿山东大叔做的日本铁板烧都恨不得要拥抱着对方哭泣了。但是现在,美国流行的一个牛排馆下个月可能就会出现在北京的街头,而住在纽约,你甚至可以要求外卖给你送火锅到家涮毛肚。对于教育,中国家庭更是大踏步在跟上世界以及时代的步伐。

可以说,美国的寄宿初中还是百年前的那几个初中,但是中国去读寄宿初中的家庭已经与十几年前的完全不同了。我认为现在把一个孩子送去美国读初中,他们所要面对的冲击是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这些孩子其实从出生的时候已经在进入准备期了,不论这种准备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从语言来看,现在的孩子很多幼儿园就双语教学了,哪怕没有上国际幼儿园,课外的英语口语课、原著精读课、在线外教课,我和身边有孩子的朋友一起聚会,感觉他们对这些都如数家珍,让我有时候有种她们都是我同行的错觉。这些都表明,现在的孩子对于外语的环境完全不陌生了。

从见识和文化的认同感来看,如果不是疫情,家长在暑假绝不忍心让孩子就在家歇着,父母再忙再累也会找机会带孩子出门看世界。互联网让一个中国孩子对 NBA 球星的故事能如数家珍,其他各类美国流行文化的元素更是从方方面面在与这个孩子的生活发生着交集。

所以我真的认为,现在的孩子去美国留学,他们 ready 的时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很多。而是否 ready 了是一个想去自然不必问的问题,准备好了的可能从出生的一刻就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好的,可能这一生都准备不好。

img3.jpg

这是一个选择题,取决于你所面对的可选的教育资源。

我觉得要不要把孩子送去美国读寄宿初中,要看那个时候我所面对的可以选择的教育资源。因为作为家长,有的时候面对的不是想不想,而是要不要,甚至是能不能的问题。

总结在咨询中所遇到的一些家庭,我发现在选择去美国上初中时,很大一部分家长是因为对目前所处的教育环境不满意。这个教育环境包括理念,例如有的家长就是从心底里不认可应试教育这个大的逻辑,曾有一位妈妈,非常伤心地告诉我,他的孩子在学校受到了数学老师的 bully,在多次与学校交涉未果后,她带着一种绝望的心情希望孩子远离这个环境,这就像前几天网上被热议的那个班主任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孤立一个小女孩的视频一样,当时我看到视频就想,如果我的孩子遭受了这样的对待,那这学校我肯定不待了。但是不待之后去哪儿。是一个得去解决的问题。

除了这点,教育环境必然也包括学术挑战性,国家在大的教育管理方案下,政策不免会不断改变和调整,包括学区房,有的孩子是因为有了学区房的政策而不能去到好学校,有的孩子是因为没有学区房的政策而不能去好学校。毕竟不论有没有学区房都能去好学校的孩子及家庭还是少数。那么,不能去的家庭就必须得找到一个出路。

img4.jpg

这是一个关于父母自我评价的问题。

我觉得其实考虑孩子是不是应该去之前,决定因素应该是评估父母的状况。每一个父母肯定都想要把最好的给孩子,但是给予的方式可能都不一样。

投入陪伴了女儿18年,女儿考上哈佛之后,经常有人问我做了什么,其实我没做什么大的事情,如果一定让我说,那我觉得是我一直陪伴她。在她出生后我就辞去了工作。18年来,接来送往就不说了,为了便于她上学,跟着她一起搬家搬城市也真是都有的。女儿考上大学的时候,家里人都说感谢我,我认为我先生也一定要被感谢,因为没有他做经济后盾,没有他的支持,我是不可能这么安心地辞职陪伴女儿的。所以,父母双方的职业状况不同,家庭能做的选择范围也不同。

做了教育顾问后,有人听了我的经历就说,那我也辞职陪孩子吧。我说,那你得自己调整好心态,因为不仅得有陪伴还得有陪伴的质量。有些好强的妈妈为孩子牺牲了很多,就希望看到成效,觉得孩子得取得很大的成绩才能值得父母的付出,这不免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最后很有可能孩子痛苦父母沮丧。

所以,如果重新面对一次女儿的11岁,考虑要不要让她去读寄宿初中,那要看作为父母的我们所处的情况是否还和当年一样。如果是,那我可能不会送她去,但是如果情况不一样,我和先生都需要投入自己的事业,那我可能会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毕竟美初的学校体系、师资配置在教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方面,是历经了百年的积累和考验的。

img5.jpg

这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

我曾经仔细分析过,我发现父母眼里的孩子,老师眼里的孩子,以及孩子眼里的自己,哪怕在同一个时期,其实都是三个人,并且是三个近乎完全不同的人。如何让这三个不同的孩子认识彼此并理解彼此,这就是我的工作。

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还有很多不够好。出现这样想法的原因是因为爱之情深,盼之意切。对孩子报以很高的期待。所以总觉得孩子离自己的要求还有距离。

孩子大部分时间会认为自己已经 OK 了,觉得自己付出的 OK 了,得到的也 OK 了。孩子这样想,往往是因为压力被转嫁了,该担忧的父母都帮着担忧了,该准备的父母也帮着准备了,没有需要担忧,没啥需要准备的,干脆躺平等着父母安排。

在老师眼里,孩子并没有父母所担忧的那么幼稚,也没有他们自己所想的那么 OK。寄宿美初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渠道,让父母认识孩子,也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

所以,回到我女儿的11岁,面对留学美初的选择,作为爸爸,我一定担心纠结,作为顾问,我会想没啥可担忧的。

img6.jpg

和伙伴们聊了一圈儿,其实很多观点我都非常赞同,不再重复观点,但想把我顾问十三年,为自己量身打造的私家育儿计划分享给朋友们。

儿子现在五岁,我还在玩儿命工作,工作的原因是因为深刻赞同 Sherry 说的,认为不论是从生活刚需还是心态稳定方面,这是对我而言最适合的选择。但也因为和 Max 一样,在工作一线深刻体会到了父母陪伴的深远意义,我的生活基本上不在工作就在陪娃,所谓“女性永远要留时间给自己”的新时代宣言,在我这里几乎都被静音了。

我知道孩子将要面对的会是一个全球化的未来,所以我在儿子英文学习方面视金钱为粪土,投入非常大手笔。心想着未来不论留学不留学,国际化的生存技能是必须的。很多疯狂的行为得到了 Nini 的支持。

儿子马上要上小学了,但是我完全没有开始研究,他该上哪个小学,或者能上哪个小学,总是朦胧地活在一种“我家应该是学区房吧”的自我良好感觉中,当听说现在学区房已经不管用了的新闻时,我又用“那不至于吧?”的质问在做自我麻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觉得我不能这么混沌下去了,我要等忙完这一阵找时间到小区的花园里和大爷大妈们聊聊天,打听一下最先锋的教育政策。当然,如果上不了,我应该还能扛得住,因为,毕竟也在教育行业这么多年了,学校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唯一因素,这点觉悟还是有的。按照 Lei 说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到时候看情况冷静做选择题就好。

至于会不会让孩子在6年后去读寄宿美初,估计我会让 Wayne 到时候给他面试评估一下再决定。

现在就想这么多,你问我有没有育儿的野心?肯定有啊。哪个妈又能没有呢。

我会不会因为这个野心和儿子死磕和命运死磕?哈哈,那一定不会,野心是方针,爱孩子的心才是老母亲的根本政策。

在线营销
live chat
在线客服系统
web对话
web聊天
客服软件
live chat
web对话
live chat